外盔沿革:在30年代末期開始,眼見歐洲的動盪與納粹的積極侵略,美國已開始準備即將面臨的戰爭。這場戰爭,也造就了美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鋼盔--M1鋼盔。
從一戰結束後,美軍就一直想研發出新式鋼盔,但都宣告失敗。只有將M1917鋼盔成功升級為M1917A1型。 1940年,George A. Lynch將軍下令研發新式鋼盔。此項任務指派給Harold G. Sydenham少校, Sydenham少校早已有將鋼盔設計成內外盔分離的想法,且認為新的鋼盔必須達成幾項要求:防彈特性、重量輕、舒適度、平衡與穩定度。幾經波折,從研發出TS-1、TS-2,直到TS-3才算成型,並交給生產M1917A1的McCord公司負責實際測試與生產,McCord所生產的TS-3鋼盔經測試後,可以抵擋45口徑的子彈每秒800英呎的速度衝擊。此項設計宣告成功,並於1941年6月9日正式命名為M1鋼盔。然而,嚴格上而言,這才只算成功一半,因為M1鋼盔的內盔並未設計完成。

這型M1鋼盔重量為1.36公斤,長28cm、寬23.5cm、高17.6cm。與後來參加韓戰及越戰的M1鋼盔最大的差異在於後者將高度降低為16.8cm,重量為1.5公斤。長寬則不變。另外於下巴帶固定方式及部分金具,以及內盔的後頸固定片等處均有小幅度的不同,並取消內盔皮帶的設計。二戰時的M1鋼盔上所有的金具幾乎都是銅製品,較特殊的差異則是下巴帶與外盔的固定方式是用車縫的,並採用J型勾結合左右下巴帶。

在外盔部分,早期(July.1941~Oct.1943)的外盔下巴帶固定環採固定式,稱為Fixed Bail,盔緣包邊接縫處在前方(front seam);後來改良為活動式,稱為Swivel Bail,早期盔緣包邊仍有前接縫式,後來幾乎都改為後接縫(rear seam)。
當時的美軍會將自己的部隊圖案繪/ 噴製在盔上以供識別,軍官也會在鋼盔正面畫上階級(或直接將金屬階級章黏在盔上);另外在鋼盔後方也有階級識別:軍官為直式一吋寬的白色長方形;士官則為橫向白色長方形。

 

內盔沿革:M1鋼盔外盔成功後,一直無法解決內盔支撐的設計問題,最後完成這項使命的是John T. Riddell,也就是生產美式足球頭盔的Riddell公司(至今仍在生產足球頭盔)。他將足球頭盔的支撐概念移至M1鋼盔上,成功的完成軍方的要求,而其設計亦沿用許久,即便是現役美軍鋼盔仍受其影響。可謂M1鋼盔的一大功臣!

〈Hawley紙內盔〉早期所使用的紙製內盔(Hawley製paper liner,OD色),盔緣較厚,正前方無氣孔(insignia eyelet);本款內盔內裡支撐材料早期大多採用人造纖維織帶,汗圈的皮墊只有前緣有而已,以彈簧扣結合方式與內盔織帶固定,並採用方形固定金具,內盔下巴皮帶扣採卯釘固定式。後期則採用HBT棉質內織帶與A字片固定金具的內裡,內盔下巴皮帶扣改採扣入式設計,以及更為便利的可調式汗圈。這些改良一直沿用至後來的M1內盔上。
特性:質量輕便、尼龍內織帶耐用度佳、內裡一旦毀損無法更換。
缺點:遇水容易腐爛、早期汗圈因彈簧扣設計因素,如尺碼不合無法更換汗圈、尼龍織帶成本高。


〈St. Clair、Hood Rubber低壓樹脂內盔為求改良,美軍要求廠商致力於研發樹脂內盔,St. Clair首先推出低壓製樹脂內盔,內盔前方多了一個氣孔(insignia eyelet),盔體雖薄卻解決了紙內盔容易損壞的問題。Hood Rubber研發出一種新技術(Ball-Winding),與St. Clair一樣採用低壓製程,卻能節省物料15~20%,特殊的製造方式使其外觀與其他廠牌內盔完全不同。然而,它僅生產了206,000頂即宣告與軍方訂單無緣, 由於其送交測試時,內盔上方有一處小龜裂,雖不影響使用與堅固性,卻不被軍方所接受,加上軍方較屬意生產高壓製的內盔,Hood Rubber的創新技術就此結束。更諷刺的是,這些不被採用的低壓製內盔,最後變成銷售美國國內市場的兒童玩具盔。
特性:耐用、可更換內裡。
缺點:較高壓製內盔脆弱。


〈高壓樹脂內盔〉為了製造出最佳的內盔,所有廠商致力於開發高壓製內盔,Westinghouse獨家使用自己的物料與技術,其他廠商則是採用外來技術與材料,但也都視Westinghouse為生產標準。這種高壓製內盔遂成為二戰時期M1內盔的代表。內裡的支撐材料也完全採用HBT織帶與可調式汗圈。
特性:堅固耐用。
缺點:棉質內織帶容易撕裂。


早期內盔使用的銅質金具,如A字片、皮帶扣具等會有OD色塗裝;後來則多為黑色,為降低成本,亦有部分鐵製金具。筆者判斷應該是為了縮短製程與節省物料所造成。正如同當年D DAY登陸諾曼地時,許多內盔根本沒有塗裝(裡外都是褐色)。
另外,當初美軍的內盔織帶有單行HBT紋(single HBT)、三行HBT紋(triple HBT),顏色以OD#3居多,OD#7也有,更還有銀白色的人造纖維(rayon)!!變化其實還蠻多種,不同的公司出品還各有些差異。總計二戰時製造過內盔的公司包含: Hawley、Seaman's、St. Clair、Westinghouse、Inland、Hood Rubber、Firestone、Capac、MSA、IMP等十家。



傘兵盔:傘兵型的鋼盔(M1C、M2D)與一般步兵盔差別在於增加了左右耳際的A型加強邊,藉以串聯皮下巴片,增加空降時鋼盔佩戴的牢固性以及避免下巴受創。這片皮下巴在戰時出現幾種規格略有不同的版本(有大有小、有壓模無壓模之分),初期幾乎是無壓模式的,但是因為容易位移,後來都改為壓模式的。單一配件出現多種版本的狀況,在二戰時相當常見,乃由於不同廠商製作、物資短缺、趕製等情況所造成。這款皮下巴在1944年為了減少生產成本而改為織帶式的下巴帶(沿用至越戰)。
A型加強邊的固定方式:初期(OD3)皆直接與內盔織帶一並固定(內盔共計13個固定點);後期(OD7)改為獨立固定式(17個固定點)。
外盔下巴帶:增加了直接以四合扣固定方式將外盔下巴帶末端固定在內盔上(能降低空降時內外盔脫離的機率),其餘金具皆與一般M1盔完全一樣。

〈M1C〉
最早出現的傘兵內盔約有75,000頂由Inland廠生產(M1C,樹脂內盔),43,000頂由Hawley廠生產(M1C、M2D,Paper liner)。直到戰爭後期,才改由Westinghouse廠生產(M1C,樹脂內盔)。
M1C與M2D的差異則僅在於外盔下巴帶固定環的不同。初期美軍將Fixed Bail(ㄇ字型固定環)製成的傘兵盔稱為M1C,而後來改用Swivel Bail(活動式)所製成的傘兵盔亦稱之為M1C。
〈M2D〉M2D(諾曼地空降時所採用)所使用的Fixed Bail外盔下巴帶固定環是半圓形(D形),這是唯一的不同處。但此款傘兵盔很快又被Swivel Bail所製成的M1C傘兵盔取代(1943年),原因推測應該是與之前的M1C一樣,固定式的外盔下巴帶固定環很容易在降落時斷掉,牢固性不佳。
M1C(Swivel Bail)一直使用至二戰結束。簡單而言,整個二戰美軍傘兵盔沿革是:M1C(Fixed Bail) > M2D(D ring Fixed Bail) > M1C(Swivel Bail)。


偽裝網:在偽裝網的部分,材質是棉質細繩,顏色是OD#3或OD#7;從1/4吋孔~2吋孔的規格都有。事實上,在D DAY前後,美軍大多使用英軍或加拿大軍的1/2吋孔偽裝網,因不容易裝上鋼盔(原始設計使用於M1917鋼盔上),加上容易破損,阿兵哥通常會將它拿掉;而後才採用美軍宮發的1/4吋孔偽裝網(Type I),也較受歡迎,有時也會配合偽裝網固定帶(國軍稱之為偽裝帶)使用。基本上很難嚴格界定出何種軍種使用哪一種規格的偽裝網,一般而言,步兵使用的偽裝網孔徑較小;空降部隊使用的會大一些(方便綁上偽裝布條)。但這並非絕對。

 

補給部所販售的復刻鋼盔,由補給部重新翻修、噴沙、烤漆、舊化等繁複手續處理;並換上我們獨家自製的內盔織帶、後頸固定片、汗圈、內盔皮帶、下巴帶。並能依您的要求,加上您喜歡的部隊圖案、階級識別、舊化處理等。補給部希望能在最經濟實惠的前提下,滿足您擁有一頂二戰M1鋼盔的渴望。

    

步兵盔:

內外盔重新翻修,含全新single HBT內織帶、後頸固定片、汗圈、內盔皮帶、下巴帶。
售價 /  TWD3,200  (詳情請參考本站商品區/復刻區/鋼盔、帽類)

選購商品: 鋼盔部隊水貼紙     售價 /  TWD180 / 片(DIY)、TWD250 / 片(含工資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1/4吋偽裝網(真品)     售價 /  TWD500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階級識別(前、後)  工資 /  TWD150 / each

 

傘兵盔:

內外盔重新翻修,含全新single HBT內織帶、後頸固定片、汗圈、內盔皮帶、傘兵型下巴帶、皮下巴片、A字片。
售價 /  TWD5,000  (詳情請參考本站商品區/刻區/鋼盔、帽類)

選購商品: 鋼盔部隊水貼紙      售價 /  TWD180 / 片(DIY)、TWD250 / 片(含工資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1/2吋偽裝網(真品)     售價 /  TWD500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偽裝布條組(四色)   售價 /  TWD200 / 組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階級識別(前、後)   工資 /  TWD150 / each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 傘兵型急救包        售價 /  TWD400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odelmanm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