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美軍個人裝備 (8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回課程目錄

傘兵在二戰時,就像一戰時期的裝甲兵,屬於新銳兵種。除了獨樹一幟的M42傘兵服外,基本單兵裝備的組成,雖說與步兵並無太大差異,然而為因應其特殊的作戰方式,讓傘兵們在標準規格化的個人裝備中,造就出獨特而搶眼的外在形象。其中,部分因作戰需求所專門發展的個人配備,不見得起眼,卻是構成我們腦海中二戰美軍傘兵形象的重點要素。以下茲就傘兵個人裝備作一概略介紹。

傘兵盔
依細部形式不同又可分為M1C、M2D等型號,與一般步兵盔的最大差別在於內盔增加了左右耳際的A型加強邊,藉以串聯皮下巴片。外盔的下巴帶末端設置了一組四合扣,用來與內盔固定,降低空降時內外盔脫離的機率,而M1C與M2D的差異則僅在於外盔下巴帶固定環的不同。詳細內容請參閱http://supplysection.com/class/class_helmet.htm

傘兵型急救包
內含一個急救繃帶組、止血帶以及一劑嗎啡。許多傘兵都將此型急救包綁附在鋼盔的偽裝網或是M36背帶上。傘兵仍有配發使用一般的急救繃帶組。

腕帶式指北針
外型看起來像是一支大手錶,佩掛方式也和手錶相同;讓傘兵在天旋地轉的空降過程中,仍能辨別方位。與一般指北針不同之處在於內部裝填著油。

M3格鬥刀
嚴格說來,這把刀算不上是傘兵專用裝備,許多步兵也有配發;然而在諾曼地空降時,傘兵們幾乎是人手一把,不是綁在手臂、就是綁在小腿上,幾乎已經成為傘兵們的標準配備了。

M2傘兵摺刀
摺刀具有簧力,按下刀側按鈕即可自行彈出,用來割斷纏繞的傘繩或任何它能割斷的東西。M42傘兵服胸前的小口袋就是用來放置這把小刀的。

M4救生背心

空降配備。本來是發給飛行組員的救生背心,而為了防止(減少)在空投時落水遭溺斃的意外,傘兵們也都穿上這件像幼兒圍兜的黃色背心。由於用途固定,往往成為傘兵平安落地後第一個丟棄的裝備之一。

腿掛物資袋(腿袋)
空降配備。由英國人設計的「傘兵改裝套件」,使他們在空降時能攜帶更多的物資,容量大、使用也方便;但由於固定機制設計不良,很多傘兵是在跳出機門時見上它最後一面,從此再沒相逢。


T5傘包
空降配備。傘兵最重要的裝備就收在這裡頭。

繩索
幫助傘兵們從高處落地的重要工具。這裡所指的高處,是指樹梢、屋頂、甚至懸崖這種不小心飄落的地方。

M1938 皮革手套
這雙本來為山岳部隊所開發的手套,靠著傘兵的愛用而出名,最後也成為傘兵行頭的正字標記之一。

M1910 傘兵用T型鏟
一般的M1910鏟的木柄很容易在跳傘時折斷,因此傘兵們自行將木柄截短,保留T型手柄部位,創造出了專用的T型鏟。實際上外型與一般通用的單兵裝備並無二狀。

響片

是根據82空降師的作戰經驗所決定使用的敵我識別工具,靈感來自兒童玩具,可發出「喀噠」聲,還有另一種作成蟋蟀外型的響片。這玩意兒只有在D-DAY時、由101空降師使用過。

M1 Rigger 彈袋
由Rigger Section 製作,只配發給傘兵使用的彈袋。有兩種尺寸,小的用來攜帶M1卡賓槍或是M1步槍的彈藥,大型的則可用以攜帶湯姆森衝鋒槍以及黃油槍的彈匣。

M36背帶墊片
在加掛大量彈藥、裝備之後,M36背帶會讓使用者的肩膀十分不適,所以傘兵發展出此型墊片,安裝於背帶上,以分攤裝備重量,舒緩肩部的壓力。

M5防毒面具袋
為了預防德軍使用生化戰劑,所有參與D-DAY戰鬥的部隊都配發了此型防毒面具袋,袋子全由橡膠製成,可防水。不同於一般的胸掛佩帶方式,傘兵多採用腿掛方式佩帶。

modelmanm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回課程目錄

M1 Garand步槍

操作方式
瓦斯半自動
口徑
.30(.30-06)
總長
1107mm
重量(未裝彈)
4.37kgs
槍管
609mm、右旋四線
彈容量
8發簧片式彈夾
子彈重量
彈殼174g、火藥50g
最高槍口初速
2800fps,2903ft-1b
500碼初速
1918fps,1362ft-1b
有效射程
400M
總生產數量
4,040,000把

M1步槍是一把發展成熟的戰鬥步槍由John Cantius Garand設計,於1936年開始生產,採用半自動射擊模式,最大射程可達3,200公尺,有效射程為400公尺。本槍也是第一把使用ㄇ型簧片式彈夾(clip)設計,也是當時唯一有可以調整風向和高度的覘孔。
M1步槍是美軍採用的第一把半自動步槍,並成為美軍全面使用的武器之一。它曾服役於二戰、韓戰,甚至也出現於越戰。在二戰時期,不管是陸軍、傘兵.....M1步槍是所有大兵心中最信賴的選擇。

對 美國人而言,這是一把無可取代的步槍,從她的設計、金屬鍛造、胡桃木的造型......無一不被稱頌。加上二戰勝利的光芒,M1步槍幾乎是20世紀最有名的步槍!
當然 ,也有少數負面的評價,諸如槍枝過重、彈容量少,連大家最愛的簧片式彈夾清脆的彈出聲,也成為批評的重點之一,因為在實戰中,它可能會讓射擊者成為致命的指標,因為只有美軍的M1步槍會有這獨特的聲響。坦白講,當時的美國人身材不如現在高大,這把槍對他們而言的確又重又長。

 

 


M1 Carbine步槍

操作方式
瓦斯半自動
口徑
.30
總長
905mm
重量(未裝彈)
2.48kgs
槍管
457mm、右旋四線
彈容量
15~30發彈夾式
子彈重量
彈殼108g、火藥13g
最高槍口初速
1990fps,967ft-1b
500碼初速
1035fps,262ft-1b
有效射程
300M
M1卡賓當初是設計來給駕駛、無線電通信兵、軍官等使用,輕量、短小化的設計是企圖取代手槍,也相當受到士兵的青睞。然而雖然它也是使用.30子彈,可是射程及威力都遠不及M1步槍,但又比手槍更具威力。
二戰時期的M1卡賓並沒有刺刀座的設計,覘孔為摺疊式,上護木為兩孔式,還有最特別的推式保險。為因更應輕便的需求,除基本型外,還有折托版卡賓(或稱為傘兵型)。

 

 

 

 


M1918A2 B.A.R.(Browning Automatic Rifle)自動步槍

操作方式
氣冷式瓦斯全自動
M1918A1
可選擇半自動或全自動
M1918A2
全自動
口徑
.30-06
總長
1194mm
重量(未裝彈)
8.33kgs
彈容量
20發彈夾式
子彈重量
彈殼150g、火藥50g
最高槍口初速
2800fps
射速
550發/分鐘
有效射程
550M

M1918A1B.A.R.於1917年設計成功,設計者是John Browning。在一戰末期已被美軍採用,取代原本使用的法製輕型機槍。二戰時由於它的優異性能與可靠性,更獲得大量的採用。M1918A2在1940年研發而成,雖無法選擇半自動或全自動,但是可以調整慢速(300~450rpm)或高速射擊(500~650rpm)模式。在後托裡有緩衝彈簧的設計,能有效地降低反作用力,提供更穩定的射擊準度與減少射手的不舒適感。M1918A1與A2都普遍使用於二戰時期(USMC較偏愛A1,甚而將A2改成可半自動射擊)。
M1918A2能在防火帽後方加裝伸縮腳架(2.38磅),雖然腳架容易拆裝,有趣的是美軍並不喜歡拆下來(雖然很重) ,但也沒有用於戰鬥位置(腳架放下),而是將腳架收起。原因是A2的防火帽並沒有遮蔽射擊火光的效果,尤其在夜間射擊時容易暴露位置,而收起的腳架卻能有效地遮蔽射擊火光(?),這也算是相當實際的做法。

 

 

 


Springfield 1903A3步槍

操作方式
手動
口徑
.30-06
總長
1097mm
重量(未裝彈)
3.94kgs
槍管
610mm
彈容量
5發
子彈重量
-
最高槍口初速
-
有效射程
550M

春田M1903步槍於1903年~1936年被美軍採用,直到被M1步槍所取代。在1943年M1步槍大量被採用前,多數部隊仍繼續使用M1903,由於此槍的射擊精準與穩定度,一直也被視為狙擊槍之首選。
春田M1903步槍的延革:
M1903(1903年)--最初使用.30-03的子彈,隨後改良成可以使用.30-06子彈。
M1903A1(1929年)--有著特殊的直線型後托,在M1步槍出現之前一直被美軍廣泛使用,並曾使用於二戰早期。
M1903A2--被視為輕型步槍,使用於砲兵單位。
M1903A3(1942年)--改良為更精簡,並改用手槍式握把後托。

M1903A4狙擊槍(1942年)--在二戰時期從M1903A3研發改良而成的狙擊版,加上M73或M73B1 2.2倍狙擊鏡。射擊的精準度使得此槍廣受信賴,直到被M1C和M1D(M1步槍狙擊版)所取代。

 


M1A1 THOMPSON衝鋒槍

操作方式
可選擇半自動或全自動
口徑
.45(11.4mm)
總長
856mm
重量(含彈夾)
4.9kgs
彈容量
20發、30發彈夾式
子彈重量
彈殼230g、火藥5g
最高槍口初速
920fps
射速
800發/分鐘
有效射程
50M

"湯姆生衝鋒槍"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二戰代表武器之一,由John T. Thompson 設計,他也參與M1903春田步槍及45手槍。 M1A1是由M1928、 M1928A1、以及M1 Thompson改良而來。湯姆生衝鋒槍相當受到士兵喜愛,但是由於他的重量不輕(比M1 GARAND還重0.5kg),拿來當衝鋒槍有點過重。比起早期的M1928、M1928A1等,M1A1已經在設計上有所改良,然而其製作成本及生產難度仍相當的高。二戰時期的M1A1較常見使用20發彈夾 。
由於它極佳的射速表現,湯姆生廣受陸軍及海軍陸戰隊青睞。湯姆生與科特廠簽約生產,於二戰初期總計生產15,000 隻,1940年,陸軍又訂購20,000 隻,1941年再追加319,000隻。
湯姆生受重用的原因是它的可靠性,即使沾染污泥或塵土、或在雨中射擊均有優異的表現。缺點是它的重量太重、射程過短以及子彈穿透力不足。

 




Image taken from Modern Firearms at http://world.guns.ru"

M3/M3A1衝鋒槍

操作方式
全自動
口徑
.45(11.4mm)
總長
570mm(收托)~745mm
重量(未裝彈)
2.98kgs
彈容量
30發彈夾式
子彈重量
彈殼230g、火藥5g
最高槍口初速
920fps
射速
450發/分鐘
有效射程
50M

M3A1俗稱黃油槍,1942年生產的M3採用壓鑄法製造,構造簡單,成本低廉。當時每把的採購成本僅20美元。通常配發給戰甲車乘員,步兵較少使用。
它簡略的外表常會給人不可靠的印象,尤其是與紮實的湯姆森衝鋒槍相比。
1944年出現的M3A1 表現較之前可靠,可以更換槍管與槍機即可射擊9mm子彈。

 

 

 



M1911A1.45口徑手槍

操作方式
半自動
口徑
.45(11.4mm)
總長
219mm
重量(未裝彈)
1.14kgs
槍管
127mm
彈容量
7發彈夾式
子彈重量
彈殼230g、火藥5g
最高槍口初速
830fps
有效射程
25M

M1911A1通常稱之為45手槍,二戰時期配發給軍官、駕駛、坦克兵等。這支手槍是美軍相當信賴的武器之一(一戰~越戰)。

 

 

 





BAZOOKA反坦克火箭筒

操作方式
手動
口徑
60mm
總長
1549mm
重量(未裝彈)
6.9kgs
彈容量
1發
子彈重量
1.6kg(M7A1火箭)
最高槍口初速
265~275fps
有效射程
150M

Bazooka是二戰時期美軍的第一個反坦克武器,它的別名(Bazooka)是以它類似樂器的外型而來。Bazooka射擊時需要兩人操作,後方人員負責裝彈以及裝上電池線。 這款反坦克武器效果卓越,以致於連德軍也拷貝它的設計,發展出 Panzerschreck。
從1942年發展出的M1A1反坦克火箭筒,一直到1944年改良成M9、M9A1,並且可以拆解成兩節以利攜行。Bazooka從二戰延用到韓戰,直到美軍發展出新的反坦克武器。

 

 

 


1919A4 Browning .30機槍

操作方式
半自動
口徑
.30-06
總長
mm
重量(未裝彈)
kgs
彈容量
子彈重量
彈殼150g、火藥50g
最高槍口初速
fps
射速
發/分鐘
有效射程
M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modelmanm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回課程目錄

美軍突擊背心英軍突擊背心在所有二戰時期美軍的裝備服裝中,當時大概就屬這件突擊背心(Assault vest)最具戲劇性。何謂戲劇性?在當時突擊背心發放到少數部隊中,被士兵因不習慣、悶熱、沉重的原因而捨棄,或許在當時而言,它應該被歸納為失敗的設計之一(卻成為現在被廣泛採用之各式戰術背心的開宗始祖),但不可諱言的,突擊背心確實是在D-DAY中具有相當歷史意義的裝備。有趣的是,它居然被遺忘了近50年,多數的相關資料亦已流失;在所有美軍官方資料中,亦不得見為何此裝備沒有被繼續沿用的原因,使它的身分更加如謎題一般難解。

突擊背心是由英國的Rivers-MacPherson上校設計,他於1942年製造出少量突擊背心,並發放至特種部隊測試。加拿大陸軍也生產了少數突擊背心供自己的部隊測試。測試的結果顯示:此設計比起以往的S腰帶載掛與背帶式的裝備組較為優良,成本較低、使用方便。美國的Wayne Allen上校也帶了一件樣本回美國測試,他們也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設計,但由於在二戰中期,已有大量的庫存S腰帶載掛裝備與背帶式的裝備組,若是要全面換發新裝備,生產與製造成本都須重新規劃,因此,突擊背心暫時並不被列入考慮。

而後,由於步兵需使用背包以承載、攜行更多裝備,M1928背包(由一戰M1910背包改良而來)使用的不方便性,以及承載空間的不足,讓美國重新考慮採用突擊背心的計畫。在美國陸軍的記載中,幾乎已難尋獲關於此突擊背心的任何資料,目前唯一保存的資訊是在1944年12月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紀錄。突擊背心當初設計用意即是給特種部隊使用,想當然爾,USMC絕對是首選。在他們的資料中顯示,當時總共生產了14,000件突擊背心,其中兩件交由USMC測試。

突擊背心本體採12號棉布料,前方有四個口袋,另外,下擺左右兩側各有一個手榴彈袋,內有一條16吋的織帶能用來固定手榴彈或煙幕彈;肩上有兩個快速扣環,方便結合其他裝備或槍背帶;背心的接合(前方)亦採用兩個快速扣環,方便快速穿脫。背後有兩個大口袋(取代背包),上面的大口袋左側能固定刺刀,上蓋能結合鏟子等土工器具;下面的大口袋外側有兩條四合扣織帶,能配合口袋縮小或滿載。

腰部共有四組牛眼扣,各組扣環下方均有一個1吋寬橫向的縫口,這個設計一直令人匪夷所思,目前並無任何資料證明是結合何種腰帶或裝備。經測試結果研判,應該是用來結合M1910腰帶勾。然而,或許是趕工或採吋錯誤的緣故,這個設計因誤差而無法正常使用,士兵們往往會自行將牛眼扣下方的縫口割大一些來掛載裝備。也由此證明當初製造此背心的時程相當短而急促,連修改錯誤的時間都沒有。

背心肩上的兩個快速扣也是廣受討論與質疑,它們並無法連結手榴彈,但是在USMC測試報告中卻有極佳的評價,因為它們能連結防毒面具袋或是槍背帶,以便能快速從背心上卸下。在報告中亦指出,突擊背心共有:small、medium、large三種尺寸;然而事實上從未發現small的尺寸,有趣的是,居然曾找到extra large的尺寸。

所有的背心都是在1944年製造,由四家美國公司負責生產:S.Froehlich Co.,、Harian Stitching Co.,、Tweedie Footwear、J.A. Shoe Co.,。Froehlich 、Harian、Tweedie這三家公司所生產的皆為OD#7的深色版,只有J.A.生產OD#7和OD#3兩種不同深淺顏色的突擊背心。這幾家公司所生產的共同特徵是背心上所使用的織帶,都是比較偏向所謂卡其色的淺色調。整體而言,當時大多數的突擊背心主體幾乎都以OD#7為主要用色,並非大家所認知的OD#3或卡其色模樣。

在1944年6月6日到底有哪些部隊使用突擊背心,至今並沒有相當確切的答案。根據部分證據顯示,3,500件突擊背心發放至第1步兵師與第29步兵師,然並無證據顯示此裝備曾發給後勤補給單位或工兵,但是有可能像傘兵靴及坦克兵夾克一樣,有本事的士官兵總是會透過關係搞到自己想要的裝備。很多歷史照片顯示第二突擊隊(2ND RANGERS)和第五突擊隊(5TH RANGERS)穿著突擊背心,但是並不知道這些背心是從哪來的,幾乎所有的突擊隊高級軍官或資深士官都穿著突擊背心,充分享受使用新裝備的優越感。而來源大概和上述的方式大同小異吧!

然而在D-DAY搶灘時,許多士官兵因落水而必須捨棄沉重裝備以求生,突擊背心優點是可以承載相當多的裝備,可是加上本身的重量,卻成為士兵的致命裝備!落水後,背心變得極為沉重,幾乎所有穿著突擊背心的士兵都迅速拋棄它以求自保(幸好它有快速扣設計)。在順利登陸後,所有的突擊背心不是沉沒於大海,就是被捨棄不用。士兵們寧可回頭選擇輕便的傳統S腰帶載掛裝備,而不想再使用又悶又熱又沉重的突擊背心。這戰場上的新寵兒在D-DAY後,迅速地被打入冷宮。

簡單地計算一下,當年總共生產14,000件突擊背心,10,000件發放至實兵單位,兩件交由USMC測試;大概也只剩4,000件的庫存品,扣除自然及人為毀損,存世量應該不超過2,500件。也難怪現在真品突擊背心價格節節升高。

在被遺忘近50年後,世界各國開始重用戰術背心,並且不斷改良。時至今日,所有的精銳部隊無一不使用戰術背心。或許,是某人想起二戰時的突擊背心,使得此設計有重見天日、鹹魚翻身的一天,我們若將它稱為現代戰術背心的始祖,應也不為過吧!也讓這神秘又充滿戲劇表現的突擊背心,重新賦予歷史的價值!

 

 

 

 

補給部製作的突擊背心,所使用的銅質金具80%使用二戰時期庫存真品零件。針對因摩擦可能產生損耗的金具更是不惜成本,特別以陽極電著硬化處理!
為求符合史實,我們放棄討好消費者的考量(OD#3 or 卡其色),堅持推出OD#7版。採吋參照真品及當年USMC採吋圖製造。令我們覺得驕傲的是,當年這件背心最"新穎"的設計--快速扣,也在補給部的努力下完美再現!!一旦快速扣插入扣環中,任你在怎麼用力拉扯口袋蓋也保證無法拉開。然若是正確地拉動快速扣拉柄,不需費力即可輕鬆釋放口袋蓋。目前海外知名復刻商仍無法做到這一點。
另外,礙於體型上的不同,美國A牌已停止生產尺碼M號(38~40)。補給部卻能滿足亞洲朋友的需求,從S~L三種尺碼一應俱全! 售價也比美國廠商便宜!本產品在出廠前已經過預縮和略為水洗舊化處理,您將不必擔心您的背心看起來太新、假假的。
然礙於對品質的堅持,若是庫存料件用盡,補給部在無法妥協的情況下將考慮停止生產此背心。屆時只好向買不到的朋友說聲抱歉了!





以下將補給部的突擊背心,與美國知名復刻A牌作一對照比較,相信眼尖的你,立刻能發現補給部的用心與努力!!

補給部A牌(在前面)

打印往往有'畫龍點睛'之效,補給部相當注意字體的正確性及大小,甚至印後的效果。
我們目前無法做到A牌粗曠的打印方式。

 

在尺寸及廠印,補給部以當年TWEEDIE為範例,忠實呈現!!
反觀A牌落落大方、簡單扼要的打印,sorry!補給部辦不到。

 

在車縫的部分,補給部除了要求線材的顏色及正確、堅固的車工外,外觀的美感也不容忽視!
一樣地,我們還是學不會如A牌不拘小節的車工方式。

 

即便是內面的車工,補給部也不隨便放過。
A牌的帥氣風格,補給部望塵莫及!


 

 

為求符合當年TWEEDIE廠特色,補給部放棄簡單易做的側面聯結方式。
我們應該學習A牌的簡潔主義,創造更高獲利!

 

 

補給部連腰部的雞眼扣都要求位置的正確性,以及掛載的實用性。
相較於補給部的古板,我們很敬佩A牌如此豪爽奔騰的隨性瀟灑! 讓使用者需腦力激盪如何使用,真是用心良苦!

 

 

補給部的保守與死板又再一次被A牌所擊敗了!
看看A牌這種恣意浪漫的車工,真是太銷魂啊!

 

補給部對於細節的苛求,讓每個部件今生今世都牢牢靠靠的結合在一起。
反觀A牌的前衛開明,充分注意各部件的獨立自主性,讓它們有機會說走就走,翱翔在自己的天空!

 

 

為求再現當年設計者的巧思,補給部為了這個環節兢兢業業,成功地讓"快速扣"再生!
相較於補給部的食古不化,A牌的創新大膽,讓口袋蓋能達到不扣會開、扣了再開的最快速境界。真是令人大呼過癮!

 

 

左右兩側的手榴彈袋,原設計內有一條長16吋的織帶,用來固定手榴彈。這個不實用的設計,補給部理所當然照本宣科。
A牌仍重視年輕活力,打倒"長"不見得好用的迷思,只帥氣地給了6吋餘,就能迷倒一堆洋人,成功地印證年輕的好體力!!

 

再次看看A牌的無拘無束、充滿變化性的設計,相同的部件有各自不同的個性與造型,讓整件背心充滿許多的小驚喜,真是讓人不覺莞爾~~~

 

 

 

modelmanm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外盔沿革:在30年代末期開始,眼見歐洲的動盪與納粹的積極侵略,美國已開始準備即將面臨的戰爭。這場戰爭,也造就了美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鋼盔--M1鋼盔。
從一戰結束後,美軍就一直想研發出新式鋼盔,但都宣告失敗。只有將M1917鋼盔成功升級為M1917A1型。 1940年,George A. Lynch將軍下令研發新式鋼盔。此項任務指派給Harold G. Sydenham少校, Sydenham少校早已有將鋼盔設計成內外盔分離的想法,且認為新的鋼盔必須達成幾項要求:防彈特性、重量輕、舒適度、平衡與穩定度。幾經波折,從研發出TS-1、TS-2,直到TS-3才算成型,並交給生產M1917A1的McCord公司負責實際測試與生產,McCord所生產的TS-3鋼盔經測試後,可以抵擋45口徑的子彈每秒800英呎的速度衝擊。此項設計宣告成功,並於1941年6月9日正式命名為M1鋼盔。然而,嚴格上而言,這才只算成功一半,因為M1鋼盔的內盔並未設計完成。

這型M1鋼盔重量為1.36公斤,長28cm、寬23.5cm、高17.6cm。與後來參加韓戰及越戰的M1鋼盔最大的差異在於後者將高度降低為16.8cm,重量為1.5公斤。長寬則不變。另外於下巴帶固定方式及部分金具,以及內盔的後頸固定片等處均有小幅度的不同,並取消內盔皮帶的設計。二戰時的M1鋼盔上所有的金具幾乎都是銅製品,較特殊的差異則是下巴帶與外盔的固定方式是用車縫的,並採用J型勾結合左右下巴帶。

在外盔部分,早期(July.1941~Oct.1943)的外盔下巴帶固定環採固定式,稱為Fixed Bail,盔緣包邊接縫處在前方(front seam);後來改良為活動式,稱為Swivel Bail,早期盔緣包邊仍有前接縫式,後來幾乎都改為後接縫(rear seam)。
當時的美軍會將自己的部隊圖案繪/ 噴製在盔上以供識別,軍官也會在鋼盔正面畫上階級(或直接將金屬階級章黏在盔上);另外在鋼盔後方也有階級識別:軍官為直式一吋寬的白色長方形;士官則為橫向白色長方形。

 

內盔沿革:M1鋼盔外盔成功後,一直無法解決內盔支撐的設計問題,最後完成這項使命的是John T. Riddell,也就是生產美式足球頭盔的Riddell公司(至今仍在生產足球頭盔)。他將足球頭盔的支撐概念移至M1鋼盔上,成功的完成軍方的要求,而其設計亦沿用許久,即便是現役美軍鋼盔仍受其影響。可謂M1鋼盔的一大功臣!

〈Hawley紙內盔〉早期所使用的紙製內盔(Hawley製paper liner,OD色),盔緣較厚,正前方無氣孔(insignia eyelet);本款內盔內裡支撐材料早期大多採用人造纖維織帶,汗圈的皮墊只有前緣有而已,以彈簧扣結合方式與內盔織帶固定,並採用方形固定金具,內盔下巴皮帶扣採卯釘固定式。後期則採用HBT棉質內織帶與A字片固定金具的內裡,內盔下巴皮帶扣改採扣入式設計,以及更為便利的可調式汗圈。這些改良一直沿用至後來的M1內盔上。
特性:質量輕便、尼龍內織帶耐用度佳、內裡一旦毀損無法更換。
缺點:遇水容易腐爛、早期汗圈因彈簧扣設計因素,如尺碼不合無法更換汗圈、尼龍織帶成本高。


〈St. Clair、Hood Rubber低壓樹脂內盔為求改良,美軍要求廠商致力於研發樹脂內盔,St. Clair首先推出低壓製樹脂內盔,內盔前方多了一個氣孔(insignia eyelet),盔體雖薄卻解決了紙內盔容易損壞的問題。Hood Rubber研發出一種新技術(Ball-Winding),與St. Clair一樣採用低壓製程,卻能節省物料15~20%,特殊的製造方式使其外觀與其他廠牌內盔完全不同。然而,它僅生產了206,000頂即宣告與軍方訂單無緣, 由於其送交測試時,內盔上方有一處小龜裂,雖不影響使用與堅固性,卻不被軍方所接受,加上軍方較屬意生產高壓製的內盔,Hood Rubber的創新技術就此結束。更諷刺的是,這些不被採用的低壓製內盔,最後變成銷售美國國內市場的兒童玩具盔。
特性:耐用、可更換內裡。
缺點:較高壓製內盔脆弱。


〈高壓樹脂內盔〉為了製造出最佳的內盔,所有廠商致力於開發高壓製內盔,Westinghouse獨家使用自己的物料與技術,其他廠商則是採用外來技術與材料,但也都視Westinghouse為生產標準。這種高壓製內盔遂成為二戰時期M1內盔的代表。內裡的支撐材料也完全採用HBT織帶與可調式汗圈。
特性:堅固耐用。
缺點:棉質內織帶容易撕裂。


早期內盔使用的銅質金具,如A字片、皮帶扣具等會有OD色塗裝;後來則多為黑色,為降低成本,亦有部分鐵製金具。筆者判斷應該是為了縮短製程與節省物料所造成。正如同當年D DAY登陸諾曼地時,許多內盔根本沒有塗裝(裡外都是褐色)。
另外,當初美軍的內盔織帶有單行HBT紋(single HBT)、三行HBT紋(triple HBT),顏色以OD#3居多,OD#7也有,更還有銀白色的人造纖維(rayon)!!變化其實還蠻多種,不同的公司出品還各有些差異。總計二戰時製造過內盔的公司包含: Hawley、Seaman's、St. Clair、Westinghouse、Inland、Hood Rubber、Firestone、Capac、MSA、IMP等十家。



傘兵盔:傘兵型的鋼盔(M1C、M2D)與一般步兵盔差別在於增加了左右耳際的A型加強邊,藉以串聯皮下巴片,增加空降時鋼盔佩戴的牢固性以及避免下巴受創。這片皮下巴在戰時出現幾種規格略有不同的版本(有大有小、有壓模無壓模之分),初期幾乎是無壓模式的,但是因為容易位移,後來都改為壓模式的。單一配件出現多種版本的狀況,在二戰時相當常見,乃由於不同廠商製作、物資短缺、趕製等情況所造成。這款皮下巴在1944年為了減少生產成本而改為織帶式的下巴帶(沿用至越戰)。
A型加強邊的固定方式:初期(OD3)皆直接與內盔織帶一並固定(內盔共計13個固定點);後期(OD7)改為獨立固定式(17個固定點)。
外盔下巴帶:增加了直接以四合扣固定方式將外盔下巴帶末端固定在內盔上(能降低空降時內外盔脫離的機率),其餘金具皆與一般M1盔完全一樣。

〈M1C〉
最早出現的傘兵內盔約有75,000頂由Inland廠生產(M1C,樹脂內盔),43,000頂由Hawley廠生產(M1C、M2D,Paper liner)。直到戰爭後期,才改由Westinghouse廠生產(M1C,樹脂內盔)。
M1C與M2D的差異則僅在於外盔下巴帶固定環的不同。初期美軍將Fixed Bail(ㄇ字型固定環)製成的傘兵盔稱為M1C,而後來改用Swivel Bail(活動式)所製成的傘兵盔亦稱之為M1C。
〈M2D〉M2D(諾曼地空降時所採用)所使用的Fixed Bail外盔下巴帶固定環是半圓形(D形),這是唯一的不同處。但此款傘兵盔很快又被Swivel Bail所製成的M1C傘兵盔取代(1943年),原因推測應該是與之前的M1C一樣,固定式的外盔下巴帶固定環很容易在降落時斷掉,牢固性不佳。
M1C(Swivel Bail)一直使用至二戰結束。簡單而言,整個二戰美軍傘兵盔沿革是:M1C(Fixed Bail) > M2D(D ring Fixed Bail) > M1C(Swivel Bail)。


偽裝網:在偽裝網的部分,材質是棉質細繩,顏色是OD#3或OD#7;從1/4吋孔~2吋孔的規格都有。事實上,在D DAY前後,美軍大多使用英軍或加拿大軍的1/2吋孔偽裝網,因不容易裝上鋼盔(原始設計使用於M1917鋼盔上),加上容易破損,阿兵哥通常會將它拿掉;而後才採用美軍宮發的1/4吋孔偽裝網(Type I),也較受歡迎,有時也會配合偽裝網固定帶(國軍稱之為偽裝帶)使用。基本上很難嚴格界定出何種軍種使用哪一種規格的偽裝網,一般而言,步兵使用的偽裝網孔徑較小;空降部隊使用的會大一些(方便綁上偽裝布條)。但這並非絕對。

 

補給部所販售的復刻鋼盔,由補給部重新翻修、噴沙、烤漆、舊化等繁複手續處理;並換上我們獨家自製的內盔織帶、後頸固定片、汗圈、內盔皮帶、下巴帶。並能依您的要求,加上您喜歡的部隊圖案、階級識別、舊化處理等。補給部希望能在最經濟實惠的前提下,滿足您擁有一頂二戰M1鋼盔的渴望。

    

步兵盔:

內外盔重新翻修,含全新single HBT內織帶、後頸固定片、汗圈、內盔皮帶、下巴帶。
售價 /  TWD3,200  (詳情請參考本站商品區/復刻區/鋼盔、帽類)

選購商品: 鋼盔部隊水貼紙     售價 /  TWD180 / 片(DIY)、TWD250 / 片(含工資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1/4吋偽裝網(真品)     售價 /  TWD500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階級識別(前、後)  工資 /  TWD150 / each

 

傘兵盔:

內外盔重新翻修,含全新single HBT內織帶、後頸固定片、汗圈、內盔皮帶、傘兵型下巴帶、皮下巴片、A字片。
售價 /  TWD5,000  (詳情請參考本站商品區/刻區/鋼盔、帽類)

選購商品: 鋼盔部隊水貼紙      售價 /  TWD180 / 片(DIY)、TWD250 / 片(含工資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1/2吋偽裝網(真品)     售價 /  TWD500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偽裝布條組(四色)   售價 /  TWD200 / 組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階級識別(前、後)   工資 /  TWD150 / each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 傘兵型急救包        售價 /  TWD400

modelmanm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卡其色(Khaki)並不存在於美軍標準色卡中!!

很多初接觸二戰的朋友都以為:二戰美軍的服裝、裝備都應該是卡其色的。大錯特錯!甚至親耳聽過有人看到OD#7的二戰真品說:X!一看就知道是假的,哪有這顏色,明明是越戰的嘛…….

現在大家看到的所謂卡其色實際上是從當初的OD#3(Olive Drab #3)退色而成,OD#3本來就是較淺的橄欖綠,經過風吹日曬又雨淋,加上歲月的痕跡…看起來就比較接近卡其色。但是,並不是代表當時就是這副模樣。

其實,二戰時也早就開始使用OD#7(深橄欖綠),也較受大兵們的青睞,畢竟偽裝性高過於OD#3,也難怪我們從一些歷史照片中發現M41夾克被反過來穿(內裡為深綠色毛料)以免成為戰場上的活靶。但是,在現在收藏者的眼光而言,這些所謂的顏色,自然而然的有了排行順序:Khaki>OD#3>OD#7。筆者想像,恐怕在當時大兵心中,這順序是恰恰相反的。

嚴格上來講,OD#3、OD#7都是二戰時的用色,沒有對錯。粗略的劃分只能說有前後期之差,但也並非絕對。我們能在很多裝備,甚至服裝上發現兩種顏色(以上)的布料混合使用(這恐怕又會被搞不清楚的人說成複刻品);為何說是兩種以上呢?二戰時美國投入大量兵源,國內物資消耗量大,負責生產軍方物資的工廠日以繼夜地趕工,試想,布料顏色會很準確嗎?甚至當時美軍物資有些是在英國等地生產,別說顏色有出入,連造型、車工、五金用料等都有不同,何來所謂的標準?公發?也因此,有人戲稱當時的美軍與納粹,根本就像乞丐與富家子弟的戰爭。造型上來講是的,但依實際作戰而言,恐怕乞丐服比起富家子弟的毛西裝長皮靴柔軟耐操!

話說回來,單一物品顏色均勻一致的不是沒有,只是”好到太好”(Too good to be true),反而覺得怪。因為說實在的,相較於二戰德軍,美軍的裝備並不十分精良、細緻。筆者個人倒是喜歡多種顏色的調子變化與趣味性!

總言之,我們也許不必以太嚴肅的態度來要求二戰時期的裝備、服裝上的一些細節,與所謂的"正確性"問題。但是觀念與資訊一定要正確,至於偏愛何種顏色,那就純屬個人喜好了。
 

modelmanm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二戰美軍的步兵戰鬥裝備,脫胎自一戰時期的”M1910裝備組”,其以S腰帶或彈袋式腰帶為主體,搭配附聯結背帶的野戰背包,以及各式附掛於腰帶之上的配件組合而成。這樣簡單的設計理念,通過多次實戰考驗,一直沿用到近代美軍的LC2裝備組,才逐漸為「戰術背心」等設計所取代。有趣的是,二戰時最接近戰術背心系統設計概念的「Assault Vest 突擊背心」,當時卻為軍方摒棄、士兵嫌棄;由古思今,不禁令人莞爾。

M1910戰鬥裝備組的各個組成單位,在二戰期間經過多次改良,變得更加適合戰鬥需求,並能根據不同的單兵武器,組成外型近似、功能各異的裝備組,以下茲就二戰期間最普遍的幾種搭配形式加以說明。

M1步槍裝備組

M1步槍是一般士兵最常且通常是唯一配發到的單兵武器,也因此應其武器需求所搭配而成的單兵裝備組,可說是最典型的呈現方式,其基本組成如下:

M1928 背包組
此型背包附有可連接於腰帶上的背帶,但無法將背帶取下單獨使用,再加上背包設計方式呆板,使用上極不方便。二戰中後期便由M1936背帶與背包或M1945背帶背包組所取代。

M1910/23/36 腰帶式彈袋
此系列腰帶是為攜帶.30步槍及M1葛蘭特步槍的彈藥所設計,其上共計十個彈袋,每個可容納兩個五發.30步槍彈橋或八發裝的M1步槍彈倉一個。在腰帶上下兩側設有扣眼,可用來與M28背包或其他裝備結合使用。

M1942 刺刀
這把刺刀是由M1905刺刀改良而來,但其唯一差別僅在於長度由16英吋縮短為10英吋。M1942問世之後,部分M1905刺刀則在截短之後,搭配前者的刺刀鞘繼續使用,差別在於截短版的血槽延伸至刀尖部位。

刺刀除攜行在腰帶左側之外,還能結合在M1928背包的左側。

M1910/42水壺組
M1910型的水壺全體採用鋁製,而M1942型則改用大家所熟悉的塑膠水壺蓋,且將水壺本體改為不鏽鋼材質。隨壺附有鋼杯,杯上附有摺疊手柄,方便使用者拿取。水壺套本體以帆布製成,內襯以羊毛,以吊鉤與腰帶結合。早期水壺套的吊鉤車縫固定部位面積太小,在經過劇烈運動後容易撕裂,因此後來在原固定布外加車一塊帆布,以增加其強度。

M1942急救繃帶包
急救包以帆布製成,內裝一個野戰繃帶盒,內容物則依據繃帶盒的形式略有不同。繃帶或由牛皮紙、銅油紙盒或由銅盒所包覆。銅盒包覆者之內除繃帶外,另附有止血消炎用之磺胺粉。

除此之外,擔任破壞兵職物者,會額外攜帶M1936破壞剪。部分士兵也會想辦法獲得本來只有軍官才會配發的四五手槍,因此也有加掛四五手槍槍套及彈匣袋的配置方式。

 

M1卡賓槍裝備組

M1卡賓槍當初是設計給砲兵、後勤補給等非第一線戰鬥單位,以及駕駛、無線電通信兵、軍官等使用,輕量、短小化的設計是企圖取代手槍。它雖然也使用.30口徑的子彈,可是射程及威力都遠不及M1步槍,但又比手槍更具威力,再加上大容量的彈匣設計,使它廣受士官兵的青睞。配發該型槍枝的單兵攜行裝備如下:

M1936 S 腰帶
此腰帶原是用來佩掛手槍,其左側銅扣便是為固定M1911A1手槍之彈匣袋所設。主體為採橫紋織法的帆布材質,配以T字頭公扣與母扣結合,上有三排扣眼,可用來與各式裝備之吊鉤結合。

腰掛式卡賓槍彈匣袋
雙排設計使它可攜帶兩個二十發卡賓槍彈匣。彈袋下方設有兩個扣眼,用以補償其附掛在S腰帶上後所擋住之結合扣眼,方便使用者附加其他裝備。

M1928 背包組

M1910/42水壺組

M1942急救繃帶包

 

 

 

 

湯姆生衝鋒槍裝備組

由John T. Thompson 設計的M1A1湯姆生衝鋒槍,該算是大家最熟悉的二戰代表武器之一了。湯姆生衝鋒槍雖然笨重,但憑藉著強大的火力及可靠性,仍然廣受軍士官兵的喜愛。

M1936 S 腰帶

M1936 背帶

M1910/42水壺組

M1942急救繃帶包

M1A1衝鋒槍彈匣袋
原為M1A1湯姆森衝鋒槍彈匣所設計,也可用來攜帶M3黃油槍彈匣,有五聯裝與三聯裝兩種。五聯裝可容納五個20發彈匣,三聯裝則可攜帶三個30發彈匣。每個士官兵都希望盡可能的多攜帶一些子彈在身上,因此常能見到拿五聯裝20發彈匣袋攜帶五個30發彈匣的情景。此處是以三聯裝彈匣袋為圖例。

彈藥攜行袋
此型彈藥袋多用來攜帶長型彈匣,如湯姆生及黃油槍的彈匣。

M1911A1手槍槍套

M1917手槍彈袋

 

 

BAR自動步槍兵裝備組

M1918A2 B.A.R.(Browning Automatic Rifle)白朗寧自動步槍是一戰時期的產物,當初原是設計來作為單兵步槍,但它實在太重了(未裝填彈藥即重達8.33公斤),因此後來被定位成班支援武器。二戰期間由於B.A.R. 的性能優異可靠,被大量採用。一位典型的白朗寧自動步槍兵的裝備如下:

M1928 背包組

M1937 BAR彈包腰帶
腰帶上設有六個彈袋,各可容納兩個二十發彈匣共計240發彈藥。由於在一戰時B.A.R.便已活躍在戰場上,因此也有許多一戰型的彈包腰帶被沿用。一戰型與二戰型的差別在於前者於腰帶右側,設有手槍彈袋與腰射時用來固定槍拖的金屬物。也因此一戰型的彈袋腰帶容量只有160發彈藥。

或許是出於習慣,二戰時期仍可見到B.A.R.射手佩掛四五手槍,並自行改裝腰帶,以攜行手槍彈藥。由於腰帶彈袋的容量頗大,此型腰帶在越戰初期還曾被綠扁帽拿來搭配M16步槍的二十發短彈匣使用。

M1911A1手槍槍套

M1910水壺組

M1942急救繃帶包

 

 

軍官裝備組

由於階級意識作祟,雖然在戰場上人人一命等值,但在軍隊之中,卻有許多的「軍官專用」,美軍裝備也不例外。軍官的主要功能,在於領導指揮作戰,因此許多裝備除了實用性,也能賦予他們權威感(如M1911A1手槍),或是方便其遂行領導任務。在上述前提之下,一般阿兵哥的裝備對於軍官來說,就顯得笨重不便了。

以下搭配僅為基礎,配發不同武器時(如M1卡賓槍或湯姆森衝鋒槍),裝備在細項上會有差異,在此不加贅述。

M1936吊掛背帶
此型吊帶一開始只配發給軍官,然而就如同所有好用的裝備一般,不久大兵們就人人一副。吊帶可將裝備重量平均分攤至肩部及腰部,也可增加行動間的穩定性。

整組吊帶由兩條帆布帶組成,在後背以兩組固定鉤與腰帶結合,前方則有四組固定鉤,理想狀況下,此六個吊掛點可環繞腰帶之前中後。而靠近背後的兩組固定鉤又能與M1936雜務袋結合,使其成為背包。

M1936雜物袋
這個軍官專用的雜物袋,可與M1936背袋結合,作為背包使用。由於實在比M1928型背包好用太多了,傘兵便全部採用此型雜物袋作為標準背包;到了戰爭後期,更成全軍通用裝備。

M1936 S 腰帶

M1911A1手槍槍套

M1917手槍彈袋

M1910/42水壺組

M1942急救繃帶包

除了上述裝備外,軍官多半還會攜帶地圖袋。

modelmanm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qxwar.com/read-htm-tid-38933-uid-1130.html

modelmanm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資料來源:http://kazama77.pixnet.net/blog/post/17023251

modelmanm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