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1 Garand步槍
操作方式 | 瓦斯半自動 |
口徑 | .30(.30-06) |
總長 | 1107mm |
重量(未裝彈) | 4.37kgs |
槍管 | 609mm、右旋四線 |
彈容量 | 8發簧片式彈夾 |
子彈重量 | 彈殼174g、火藥50g |
最高槍口初速 | 2800fps,2903ft-1b |
500碼初速 | 1918fps,1362ft-1b |
有效射程 | 400M |
總生產數量 | 4,040,000把 |
M1步槍是一把發展成熟的戰鬥步槍,由John Cantius Garand設計,於1936年開始生產,採用半自動射擊模式,最大射程可達3,200公尺,有效射程為400公尺。本槍也是第一把使用ㄇ型簧片式彈夾(clip)設計,也是當時唯一有可以調整風向和高度的覘孔。
M1步槍是美軍採用的第一把半自動步槍,並成為美軍全面使用的武器之一。它曾服役於二戰、韓戰,甚至也出現於越戰。在二戰時期,不管是陸軍、傘兵.....M1步槍是所有大兵心中最信賴的選擇。
對 美國人而言,這是一把無可取代的步槍,從她的設計、金屬鍛造、胡桃木的造型......無一不被稱頌。加上二戰勝利的光芒,M1步槍幾乎是20世紀最有名的步槍!
當然 ,也有少數負面的評價,諸如槍枝過重、彈容量少,連大家最愛的簧片式彈夾清脆的彈出聲,也成為批評的重點之一,因為在實戰中,它可能會讓射擊者成為致命的指標,因為只有美軍的M1步槍會有這獨特的聲響。坦白講,當時的美國人身材不如現在高大,這把槍對他們而言的確又重又長。
M1 Carbine步槍
操作方式 | 瓦斯半自動 |
口徑 | .30 |
總長 | 905mm |
重量(未裝彈) | 2.48kgs |
槍管 | 457mm、右旋四線 |
彈容量 | 15~30發彈夾式 |
子彈重量 | 彈殼108g、火藥13g |
最高槍口初速 | 1990fps,967ft-1b |
500碼初速 | 1035fps,262ft-1b |
有效射程 | 300M |
二戰時期的M1卡賓並沒有刺刀座的設計,覘孔為摺疊式,上護木為兩孔式,還有最特別的推式保險。為因更應輕便的需求,除基本型外,還有折托版卡賓(或稱為傘兵型)。
M1918A2 B.A.R.(Browning Automatic Rifle)自動步槍
操作方式 | 氣冷式瓦斯全自動 |
M1918A1 | 可選擇半自動或全自動 |
M1918A2 | 全自動 |
口徑 | .30-06 |
總長 | 1194mm |
重量(未裝彈) | 8.33kgs |
彈容量 | 20發彈夾式 |
子彈重量 | 彈殼150g、火藥50g |
最高槍口初速 | 2800fps |
射速 | 550發/分鐘 |
有效射程 | 550M |
M1918A1B.A.R.於1917年設計成功,設計者是John Browning。在一戰末期已被美軍採用,取代原本使用的法製輕型機槍。二戰時由於它的優異性能與可靠性,更獲得大量的採用。M1918A2在1940年研發而成,雖無法選擇半自動或全自動,但是可以調整慢速(300~450rpm)或高速射擊(500~650rpm)模式。在後托裡有緩衝彈簧的設計,能有效地降低反作用力,提供更穩定的射擊準度與減少射手的不舒適感。M1918A1與A2都普遍使用於二戰時期(USMC較偏愛A1,甚而將A2改成可半自動射擊)。
M1918A2能在防火帽後方加裝伸縮腳架(2.38磅),雖然腳架容易拆裝,有趣的是美軍並不喜歡拆下來(雖然很重) ,但也沒有用於戰鬥位置(腳架放下),而是將腳架收起。原因是A2的防火帽並沒有遮蔽射擊火光的效果,尤其在夜間射擊時容易暴露位置,而收起的腳架卻能有效地遮蔽射擊火光(?),這也算是相當實際的做法。
Springfield 1903A3步槍
操作方式 | 手動 |
口徑 | .30-06 |
總長 | 1097mm |
重量(未裝彈) | 3.94kgs |
槍管 | 610mm |
彈容量 | 5發 |
子彈重量 | - |
最高槍口初速 | - |
有效射程 | 550M |
春田M1903步槍於1903年~1936年被美軍採用,直到被M1步槍所取代。在1943年M1步槍大量被採用前,多數部隊仍繼續使用M1903,由於此槍的射擊精準與穩定度,一直也被視為狙擊槍之首選。
春田M1903步槍的延革:
M1903(1903年)--最初使用.30-03的子彈,隨後改良成可以使用.30-06子彈。
M1903A1(1929年)--有著特殊的直線型後托,在M1步槍出現之前一直被美軍廣泛使用,並曾使用於二戰早期。
M1903A2--被視為輕型步槍,使用於砲兵單位。
M1903A3(1942年)--改良為更精簡,並改用手槍式握把後托。
M1903A4狙擊槍(1942年)--在二戰時期從M1903A3研發改良而成的狙擊版,加上M73或M73B1 2.2倍狙擊鏡。射擊的精準度使得此槍廣受信賴,直到被M1C和M1D(M1步槍狙擊版)所取代。
M1A1 THOMPSON衝鋒槍
操作方式 | 可選擇半自動或全自動 |
口徑 | .45(11.4mm) |
總長 | 856mm |
重量(含彈夾) | 4.9kgs |
彈容量 | 20發、30發彈夾式 |
子彈重量 | 彈殼230g、火藥5g |
最高槍口初速 | 920fps |
射速 | 800發/分鐘 |
有效射程 | 50M |
"湯姆生衝鋒槍"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二戰代表武器之一,由John T. Thompson 設計,他也參與M1903春田步槍及45手槍。 M1A1是由M1928、 M1928A1、以及M1 Thompson改良而來。湯姆生衝鋒槍相當受到士兵喜愛,但是由於他的重量不輕(比M1 GARAND還重0.5kg),拿來當衝鋒槍有點過重。比起早期的M1928、M1928A1等,M1A1已經在設計上有所改良,然而其製作成本及生產難度仍相當的高。二戰時期的M1A1較常見使用20發彈夾 。
由於它極佳的射速表現,湯姆生廣受陸軍及海軍陸戰隊青睞。湯姆生與科特廠簽約生產,於二戰初期總計生產15,000 隻,1940年,陸軍又訂購20,000 隻,1941年再追加319,000隻。
湯姆生受重用的原因是它的可靠性,即使沾染污泥或塵土、或在雨中射擊均有優異的表現。缺點是它的重量太重、射程過短以及子彈穿透力不足。
Image taken from Modern Firearms at http://world.guns.ru"
M3/M3A1衝鋒槍
操作方式 | 全自動 |
口徑 | .45(11.4mm) |
總長 | 570mm(收托)~745mm |
重量(未裝彈) | 2.98kgs |
彈容量 | 30發彈夾式 |
子彈重量 | 彈殼230g、火藥5g |
最高槍口初速 | 920fps |
射速 | 450發/分鐘 |
有效射程 | 50M |
M3A1俗稱黃油槍,1942年生產的M3採用壓鑄法製造,構造簡單,成本低廉。當時每把的採購成本僅20美元。通常配發給戰甲車乘員,步兵較少使用。
它簡略的外表常會給人不可靠的印象,尤其是與紮實的湯姆森衝鋒槍相比。
1944年出現的M3A1 表現較之前可靠,可以更換槍管與槍機即可射擊9mm子彈。
M1911A1.45口徑手槍
操作方式 | 半自動 |
口徑 | .45(11.4mm) |
總長 | 219mm |
重量(未裝彈) | 1.14kgs |
槍管 | 127mm |
彈容量 | 7發彈夾式 |
子彈重量 | 彈殼230g、火藥5g |
最高槍口初速 | 830fps |
有效射程 | 25M |
M1911A1通常稱之為45手槍,二戰時期配發給軍官、駕駛、坦克兵等。這支手槍是美軍相當信賴的武器之一(一戰~越戰)。
BAZOOKA反坦克火箭筒
操作方式 | 手動 |
口徑 | 60mm |
總長 | 1549mm |
重量(未裝彈) | 6.9kgs |
彈容量 | 1發 |
子彈重量 | 1.6kg(M7A1火箭) |
最高槍口初速 | 265~275fps |
有效射程 | 150M |
Bazooka是二戰時期美軍的第一個反坦克武器,它的別名(Bazooka)是以它類似樂器的外型而來。Bazooka射擊時需要兩人操作,後方人員負責裝彈以及裝上電池線。 這款反坦克武器效果卓越,以致於連德軍也拷貝它的設計,發展出 Panzerschreck。
從1942年發展出的M1A1反坦克火箭筒,一直到1944年改良成M9、M9A1,並且可以拆解成兩節以利攜行。Bazooka從二戰延用到韓戰,直到美軍發展出新的反坦克武器。
1919A4 Browning .30機槍
操作方式 | 半自動 |
口徑 | .30-06 |
總長 | mm |
重量(未裝彈) | kgs |
彈容量 | |
子彈重量 | 彈殼150g、火藥50g |
最高槍口初速 | fps |
射速 | 發/分鐘 |
有效射程 | M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