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自http://forum.timway.com/f/blog.php?tid=228130
各位:二戰蘇聯 T-34 坦克車之發展史實是一條頗漫長之路,而它的起點/起源,可能你們並不相信- - -美國的 Christie Tank。
在1930年, 蘇聯從美國一坦克車發展商,Mr John Walter Christie 購入了兩輛試驗性的坦克車,由發展商命名為M-1930,即 Christie Tank 。 但蘇聯只是購入了車身底盤/部,並沒有連砲塔一起購買。 這兩輛沒有連砲塔的坦克車,於1931年初運回蘇聯後,馬上進行詳細的檢驗與測試。 最後, 蘇聯憑這兩輛 Christie Tank ,從而發展出其 BT-2、BT-5、BT-7 坦克車系列。 美國軍方卻沒接納 Christie 坦克車 。 從以上圖片中,你們可以看到它的懸掛彈簧之位置和形狀,但當車身裝甲加上後,便再看不見。 Christie Tank 的傳動系統是頗獨特,因它能夠以履帶行走外,更能夠僅以它的八個路輪/road wheels(每邊四個)去行走(即不用履帶)。 (以上是 T-34/1940 的照片) (以上是 T-34/1941 的照片)
(以上是 Christie Tank 的圖片/照片)
Christie Tank 的傳動系統與懸掛系統之特徵:
初時小弟懷疑/猜當它只用路輪去行走時,若要轉向時會否是去制動一邊的動力輪? 答案是不會。 你們看看以上圖片,最右面的路輪是有轉向系統,而最左面的路輪是有動力的。
相同的一輛車(即相同馬力),在混凝土鋪成之路面上行走時,用路輪行走會快過用履帶去行走。 在田野/荒野時(沒有路面),則不但剛相反,有時用路輪根本沒法去通過。
在1933年,蘇聯從 BT-7M(亦有人稱為 BT-8 ),去發展一後繼者---A-20。它的傳動系統也是可用履帶行走或路輪去行。 每邊有四個路輪,而主炮是 45mm。
(以上是 A-20 的照片)
但這種可用履帶行走或路輪去行的傳動系統,並不受人歡迎,所以在1937年,一輛由A-20 變體出來的坦克車開始研製,它只能用履帶行走每邊有五個路輪,它的最厚裝甲度是 30mm,主炮是用 L-10 76.2mm(23.7 clb),即 76.2mm/L23.7 。最初它名叫 A-30 但不久改為 T-32 。
(以上是 A-30/T-32 的照片)
最後,T-32 的最厚裝甲度增加到 45mm,亦用了較寬的履帶。 之後它被命名為 T-34 。 最初期的 T-34 生產於1940年,即T-34/1940, 主炮是用 L-11 76.2 mm/L31.5 。 除了炮身較稍後期為短外,炮盾外的復進機(recuperator)外形也較特別 , 此外它有雙車頭燈。
之後的 T-34,主炮是用 F-34 76.2mm/L41.6。
看不到的弱點:
儘管 T-34 的裝甲厚度與火力皆勝過德軍的早期三號坦克車,但它本身郤有隱憂:T-34 砲塔只能有二人,即沒有裝填手,司令員沒有司令塔,只有司令員和鴐駛員有內部通訊系統。 至 T-34/85 出現,它 的砲塔才能容下三人。
德軍的三號坦克車以全速行走時,在 150-200米 之距離才被聽到。 而T-34 以全速行走時,在 450-500米 之距離已被聽到。 德軍的三號坦克車最高時速可達 69.7 km/h,而 T-34 最高時速只有 48.2 km/h。
T-34 是首輛以傾斜裝甲作大量生產的坦克車。 相同厚度而傾斜的裝甲,其防彈能力是高於垂直的裝甲。 但缺點是空間較為狹窄。
***以上的圖片、照片,來自 www.battlefield.ru 。***
關於上述履帶和路輪可併用的傳動系統,在蘇聯不歡迎, 在下試猜、略述其原因。
1)增加坦克車重量。 這點在下認為是會有,但以整體坦克車重量來看,那額外之路輪轉向系統和將動力傳給一路輪之系統,在重量是上不會太大。
2)增加生產成本。 在下覺得不只在於製造單一坦克車上,而是要額外去生產那些路輪轉向、動力系統的配件、零件,以備坦克車日後作維修之用。
3)增高坦克車損壞的機會。 越多元件、配件,其損壞、要維修的機會越高。
4)增加補給上的壓力。 和第3點類同,即補給時,要同時運輸那額外系統的元件、配件。
5)沒有實用價值。 以上1-4點皆不及這點重要。 大多數戰場、戰線上是在荒野/田野上,根本用不上那路輪傳動系統,因沒有混凝土鋪成之路面。 當然,車輛由後方/廠方至戰場、戰線之間,是會有道路。 但通常這麼大之距離,一般是會以火車、坦克運輸車作運輸工具(即坦克車本身是不用動)。 若坦克車本身作這麼大之距離行走,是會加速本身傳動、動力系統上的損耗量。
以上之原因,最終導至蘇聯在開發 T-34 時,只用履帶行走系統。
留言列表